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欲了解今天的世界为何如现今所见,就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开始。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讲述了: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引爆了整个世界。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图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壕沟阵地,成为列强意志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破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世界新秩序的黎明。战祸遍及亚欧非三洲,炮火硝烟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然而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由世界著名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所著,详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李德·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

作译者

作者:(英国)李德?哈特(Basil H.Liddell Hart) 译者:林光余 李德?哈特(Basil H.Liddell Hart),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与克劳塞维兹并称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上的现代战略大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曾在战斗中负伤。后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倡导者。1966年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勋章。主要著作有:《战略论——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山的那一边》、《沙漠之狐隆美尔》等。

目录

译序[BR]序言[BR]《大战真相》原序[BR]第一篇 战争缘起[BR]第二篇 各方实力[BR]第三篇 各方战争计划[BR][BR]第四篇 1914年——情势胶着[BR]第一章 改变情势的马恩河会战[BR]第二章 传奇的坦能堡会战[BR]第三章 奥军终结者康拉德与伦贝格之战[BR]第四章 第一次伊普尔之战[BR][BR]第五篇 1915年——一团僵局[BR]第五章 达达尼尔计划的诞生[BR]第六章 功亏一篑的加利波利登陆[BR]第七章 毒气弥漫的伊普尔[BR]第八章 不必要的卢斯会战[BR]第六篇1916年——不分胜负[BR]第九章 凡尔登浴血包围战[BR]第十章 布鲁西洛夫的攻势[BR]第十一章 索姆河攻势[BR]第十二章 多灾多难的坦克发展[BR]第十三章 罗马尼亚的沦陷[BR]第十四章 攻占巴格达[BR]第十五章 日德兰海战[BR]第七篇1917年——战局紧绷[BR]第十六章 打打停停的阿拉斯攻势[BR]第十七章 梅西讷之战[BR]第十八章 通往巴斯青达之路[BR]第十九章 坦克奇袭康布雷[BR]第二十章 卡波雷托之战[BR]全景:空中战争[BR][BR]第八篇 1918年——胜利的曙光[BR]第二十一章最初的突破[BR]第二十二章弗兰德斯地区的突破[BR]第二十三章突破马恩河[BR]第二十四章第二次马恩河之战[BR]第二十五章德军的“黑日[BR]第二十六章美吉多之战[BR]第二十七章圣米耶勒之战[BR]第二十八章默兹河一阿戈讷之战[BR]后记 [BR]

译者序

  李德·哈特的一次大战史,首版于1930年。照此推算,当初动笔时间当在更早的20年代中期。这距离一次大战结束尚没几年。如今这本中译本则是根据他多次修订后的最终版本所译。虽然最终版本出版的时间距离初版相隔一甲子,但其至今仍是研究一战历史的经典之作。我曾在国外书店与图书馆中见过其原始版本,名为《大战真相》(The Real War)。至于原作者在早期为何将他的一次世界大战史定名为《大战真相》,请见李德·哈特的《大战真相》原序。
  李德·哈特是20世纪的军事史学巨擘,笔意锐利深刻,读其史,宛如小说般传神。李德·哈特才学渊博,但在行云流水般的思维与笔触之间,仍会将一些战事细节、人、地名等轻轻带过。再加上一般读者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节,究竟不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那般熟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本书的某些细节必须细查其根源,并予加注,否则译文文意无法连贯。另外在地名方面,八九十年来,不少一战前后的重要地点,如法国村镇乡野、东欧、巴勒斯坦地区,乃至两河流域的山岳河川等,在今日地图中,不是更名,便是沧海桑田般消失。因此,单为求证这些地点之今日位置,就颇费功夫。所幸国外图书馆的一战资料充足,求证不难。翻译过程另一难处是对人、地名译音的斟酌。我虽对于意、德文人地名发音较不担心,对于法文人、地名则小心翼翼,深怕译出笑话。由于不愿囫囵吞枣拿英文发音来译法文,因此书中每一法文人、地名,均用法文辞典对照过。到了翻译后期,我甚至找到一本由刘毅先生编著的《KK音标专有名词发音辞典》,此书对本书译名的确定,助益甚大。但这并不表示在最后出版时,书中所有人地译名都正确。审稿者为配合约定俗成的一般念法,对译名作出了最后修正。
  有关一次大战的两大阵营——同盟国与协约国,简单说,中文译名所称的“同盟国”,约来自“三国同盟”(Triple Entente)。而书中所谓的Allies,则泛指所有参加“三国协约”中的盟国,加上塞尔维亚、比利时、日本、意大利,以及后来的美国等诸国,甚至连未放一枪的中国都是协约国一员。这就是广义的协约国。协约国既可称之Allies(盟国),Allied Forces自然就是盟军或联军了。然而混淆的是,中文的盟国与盟军,在一次大战中,可不是指“同盟国”与“同盟军”。附带一提,二次大战的Allies,中文正式名称也是“同盟国”,不过此时是指以美、英为首的盟国阵营。
  至于中国与一次大战的关系,中国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一战受害者。一次大战发生前后,正值清末民初。局势之混乱,无以复加,因此这刚诞生的共和国无暇兼顾世局。中国对世界大战,非但无兵可出,尚被列强藉大战之名,进行另一次的侵略,特别是来自日本的侵略。
  1914年(民国三年)大战爆发之后,日本随即以日俄战争模式为据,要求中国将黄河以南划出,为日、德交战区。继之登陆山东,准备取代德国的势力。1915年秋,胶州湾德国势力被日本逐出之后,德国即以支持袁世凯帝制为饵,引诱中国加入同盟国。英、法、俄等协约国见状连忙反制,也开出条件,答应借款给中国,企图让中国扩充兵工厂,以便将军火供应协约国作战。
  袁世凯为疏解庚子赔款之苦,阻止日本对中国的扩张,当然想加入协约国。不过在他在世之时,并未做到。到了大战第三年,也即1917年3月14日,段祺瑞政府继袁世凯的想法与政策,宣布与德断交,并在当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占据停泊在中国港口的德舰,发起反对无限制潜艇示威。不过,这时大战已快进入后期了。
  中国尽管宣战,却苦于内战而不曾派兵。不过根据1992年出版,菲利普·J.海索恩思韦特(Philip J.Haythornthwaite)编著的《一次大战史料》的说法,派兵似有其事,唯数量甚少。该书指称,有少量身着中国军队制服,头戴法式阿德里安式头盔(Adrian helmets)的中国战士,曾在欧战前线值勤。
  中国参战过程中,最应强调的则是对欧劳工的输出。该书称,所谓劳工(coolies)一词,当时颇具欺敌涵意。中国劳工其实也包含若干兵工厂的工程师与技师在内。中国劳工团赴欧始于中国宣战前。1916年5月,中法即组成惠民公司,专司招募劳工赴欧助战。等中国加盟协约国之后,赴欧劳工人数剧增。到1918年初,西线的英、法军阵前已各有10万中国劳工服勤;美军部分也有5000名中国劳工。其他中国劳工尚有被派赴东非、美索不达米亚战区者;英军中,更出现过中国医务人员。总之,单在英帝国军队(British and Em-pire forces)中服勤的中国劳工的总数,即达17.5万人。中国劳工勤奋乐观,颇受盟军欢迎。中国除输出劳工之外,对于协约国的支援,还包括粮食等物资。为此,当时中国政府的农商部,曾设置战时粮食出口筹备处。
  1919年1月,为一战善后的巴黎和会对中国影响尤大。除了日本在和会中,对于中国所提出的包括收回德国在山东省的权利等要求加以阻挠之外,英、法、美更屈从日本,同意在对德和约中,将山东的前德国租借地等权利一概让予日本。此举立即激起中国知识分子与青年的爱国怒潮。5月4日,爱国怒潮转变为学生与群众的爱国运动。这就是影响中国近代思潮至巨的“五四运动”的开端。中国后来并未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而对奥的和约则在1919年9月签订,自此取消了《辛丑条约》中奥国在中国的权利。中国一直到1921年5月才与德国订约恢复邦交。
  此书匆匆译毕,疏失、谬误与译辞不达原意之处尚多,尚盼专家学者不吝指正,但愿此书能为国内的一战论述园地尽一分心力。
  林光余谨识
  

序言

  《大战真相》(TheReal War)①出版至今已超过四年。当时选择此书名的理由即如其书,是要揭露这场战争的真相。此书名算是达到了这个目的。但随着时间的消逝,这样的目的已成过去。作为这场战争的重大纪事摘要而言,此书内容从未受到过严重挑战。对战事的解析,甚至受到各国核心层军事观察者的支持,其所受肯定程度甚令我惊喜。现在,开战以来二十年过去,战时出生的一代已成长,但战争对他们则无个人记忆可言;这场战争俨然成为历史。因此,不论在时间上或道理上,该是挑选一个新书名的时候了。我要采用一个不再带有当时性,暂时性口吻的书名。改变书名的另一理由是,书中的内容比前更充实。尽管本书的完整性与我的理想尚有距离,至少可称为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ahistory’of the World War),同时它也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终极版(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War)的催生与成长有所贡献。
  从《大战真相》扩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一如从论述第一次大战特定事件的一系列专题论文,演进到《大战真相》初稿一样。依我个人的经验,我不认为以缓慢渐次搜集与分析资料方式能编撰出一部令人满意的第一次大战史。但现在当我突然面对大量史料,我认为同样会使我的观点不易保持清晰,思考与写作模式更会被大量涌现的记录所扭曲。其实我已找到一种有效的写史方法。长久以来,这种方法可以将一件件零星事证,拼凑成一副更充实的史实架构。
  从《大战真相》演变到现今这部书,一些章节内容不但得到修正,扩充之处则更多。原有的“各方实力与计划”一章,如今已分成两章叙述;两章都加入了新的史料。1914年的战争肇始部分,由于加入两篇新“节”而愈见完整。其中一节论述奥地利与俄罗斯军队的最初冲突,另一节则探讨该年秋天的伊蕾尔(Ypres)与伊塞尔运河区(Yser)战事。这些战事后来决定了海峡港口的:命运。我另外以“空战篇”(Panorama)为名,专辟一节作为空战概述。但是书中大部分的增订,是以既有章节为基础,结合一些新事证扩充而成。这些新事证已让人注意到某些战争期间的人物的想法与感觉。确实如此,个人想法在从事与决定这场战争的过程上重于实质冲突。但是这些决定性影响力,当时仅及各国内阁与军事司令部,而未及士兵或饱经战争伤害的孤寂家庭。
  书名演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的更重要意义是,如今撰述一部第一次大战“真相”史(a‘real’history of the war)已无困难。各国政府的档案已陆续公开,大战时期的政要与将军们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善意。我有把握说,战时绝大部分的事证记录已然刊印,或可供学者研讨。只是这些事证记录目前尚未与公众所拥有的资讯对照过。
  大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文件、日记与回忆录的公诸于世,至少有一好处。由于亲身见证过大战危机,参与过重要会商的人士现仍健在,因此在时机上这些资料正可供他们检验。再过一些岁月,也许太晚了。这种检验是使大战史更接近事实的惟一机会。任何大战史家愈接近史实,或对制造战争者接触愈多,愈觉得纯粹以官方文件为依据所撰写的历史,必然太过草率。因为这样的历史,常会无意间助长无稽之谈。
  

媒体评论

  读其史,宛如小说般传神,从一个抑郁的主题出发,引发扣人心弦的见解!
  ——亚马逊网站评论
  李德·哈特的作品,总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愈见其价值!本书在卓越之外不公在于对军事方面的精辟分析,更包括了从政治、经济,甚至心理学方面出发的真知灼见。在我所阅读有关的著作中,这本无疑是最好的,绝对不会令人失望!
  ——亚马逊网站评论
  原以为是一段枯燥的军事历史,却没想到生动无比,充满活力! 李德·哈特以其卓尔不群的分析和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使一次大战的场面令人信服地回到我们的眼前。
  ——亚马逊网站评论
  

【插图】

chatu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