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脱口秀,你以为耍嘴皮子就行?
难点:挑选辩手,看似容易实则难
作为《奇葩说》的灵魂人物,马东曾把这档节目称为“下饭综艺”。若雨表示,这档节目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到“下饭”,绝不仅是偶然,“看似随意的段子间,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这也是为什么这档节目的核心受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
若雨透露,《奇葩说》在选人和制作方面,着实下了大功夫。节目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寻找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人,原则是“选择必须能自己生产观点的辩手”。在节目策划阶段,和被选中的选手再次深度沟通,挖掘特质,大致给出选手的人物设置。而辩题的选择更是重中之重,导演组会组成专门的辩题小组,推演合理性。在排兵布阵的演练阶段,节目组搜集选手对已定辩题的态度和倾向,以此为基础排列每一场由谁上场辩论。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认为,《奇葩说》是典型的表演式辩论,“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选手既是专业辩手,又具备表演型人格。”
浙江卫视在今年9月也播出了一档实验性的辩论节目《言值大作战》,三期节目分别从话题式、情感式和纯辩论式的角度进行了尝试。最令节目导演吴彤困扰的是,个别明星作为辩手出现,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在他看来,辩手才懂辩论的套路跟节奏,也知道如何讲道理让大家信服,“明星能说会道,并不代表会辩论,甚至出现辩论的内容走到自己辩题反面这样的情况。”不过,他也表示,《奇葩说》中的优秀辩手,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辩手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同一位明星多上几次这样的节目,表现肯定会好很多。”
走向:打擦边球,节目将走不远
在一众辩论脱口秀中,也有一味博眼球、寻出位的节目。网络综艺《吐槽大会》仅仅播出一期,就遭遇下架。虽然制作方并未解释原因,但舆论普遍认为,是因为节目内容挑战尺度红线,出现了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
在今年2月底举行的2015年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领导曾强调,网络内容要和电视内容采用一样的监管力度,“电视不能播的,网络也不行。”在吴彤看来,一档节目的生命力,绝对不是通过挑战尺度红线来维持的,“刻意以大尺度的内容吸引眼球,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受到关注,但很快会引发观众反感,就算没有主管部门的干预,也注定走不远,很快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不少辩论类节目走进了“为搞笑而搞笑”的误区。杨智帆坦言,许多同类节目中的段子,更倾向搞笑而非幽默,“幽默是高级的东西,需要停顿一秒钟,是能够反应过来的包袱,但是中国大部分这类节目只是呈现粗暴的语言包袱,看起来搞笑,却跟幽默是两回事。”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类似《奇葩说》这样的爆款节目,还是需要由专业电视人团队来打造,不是谁都能做出来的。央视的一位资深编导直言,马东原来在央视的《喜乐街》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有了后来《奇葩说》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