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数字报刊

  ■记者 金石 文/图

  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宣传组组长兼评委、 《当代戏剧》编辑部主任李明英告诉记者,她在日前结束的陕西省农民戏剧节上看到一个以村名命名的曲艺:魏家河曲子。

  记者从长安区文体局群文科科长吕小良处了解到,魏家河曲子实际属于陕西曲子,他们正在收集有关资料,为“魏家河曲子”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准备。

  魏家河人为什么能够将陕西曲子“霸占”为以自己村名命名的曲子?为了搞清其中的原因,记者日前进入该村采访。

  曲子落户魏家河百年

  去之前,记者猜想,魏家河一定处在交通要道,是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大村子。然而,它却不在大路上,沿着何(家营)子(午)路拐几个弯,过了贾里村,然后向西拐入一弯曲下坡的岔道,再走一两里,才进入魏家河。

  魏家河村庄不大,民房就地形,建在弯曲、起伏的道路两边。路上行人稀少,想问路都难。在村里打了一个来回,记者才找到了魏家河曲子的继承人之一魏生云。

  魏生云告诉记者,魏家河是个自然村,归贾里行政村管辖,以前属于皇甫乡,后来撤乡并镇后,归属王曲。因最早落户的为魏姓人家,且紧邻滈河,故名魏家河。解放前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经济落后,房屋多为草棚和窑洞,大部分人以进南山割茅柴为生。如今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发展到100多户、600多口人。      

  魏生云说,清朝末年,家境殷实的魏元昌有两个儿子,虽然家中骡马成群,称得上村里的大财主,但魏元昌担心自己的儿子惹事生非,染上恶习,决定让他们学点正事,这样从相邻的樊村乡小江村请来艺人大渺、大帝,办起了家庭曲子社,给两个儿子和两个侄子、一个外甥传授曲子,后来又从滦镇小新、王曲马厂等村请来艺人刘五、薛六、郭思远等传艺。就这样,陕西曲子被引入魏家河,在村民中推广,成为村民人人喜爱的文化活动。

  过去的一个穷村,为什么能让曲子延续下来?

  魏生云认为,人穷也需要精神食粮,而且掌握了曲子,虽然发不了财,起码出去演出可以混个肚儿圆。这是当初曲子在魏家河兴盛的原因。

  带着黄牛四处传艺的魏老四

  在魏家河曲子的发展过程中,魏元昌的次子魏恒福起了很大作用。谈起师傅魏老四,魏生云赞不绝口。

  魏恒福小名广广,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四,戏曲圈子人习惯称他魏老四,结果成了他的艺名。他不仅根据父亲的要求认真学曲子,而且着了迷,一生酷爱曲子,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曲艺名家,弹拉念唱,无所不能,肚子里装着上百回传统曲子,尤其擅长弹三弦、拉二弦。他四海为家,一生漂泊,演戏、授徒、组社,忙碌不停。早年曾随正俗社、袁克勤木偶剧社等西安多家戏曲班社演出,还曾在建国初期的西北艺术学院任教。

  魏老四除了应邀随戏曲社演出外,平时多在乡村培训新人,顾不了家,家里生活清贫,缺米少面,连家中的老黄牛也因无人放,瘦得皮包骨。一年冬天,他应邀到黄良乡东古城村去传艺。一天吃过早饭,大家刚拿起乐器,忽然来了一位面黄肌瘦的中年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手里牵着骨瘦如柴的黄牛,见了魏老四,拉住就哭起来。徒弟本来还想阻拦,当弄清就是师母时,急忙抱孩子的抱孩子,让座的让座,牵牲口的牵牲口,劝师母先不要生气,并叫人赶快安排饭菜。几个人一商量,凑了十几块钱,让师母暂且渡过眼前难关。经魏老四同意,将黄牛留下,交由魏老四照管,从此,魏老四走到哪里,黄牛就跟到哪里,晴天放在地里,雨天由徒弟轮番喂养。

  魏老四不仅培养了魏生耀、马世德等第二代传人,解放后还培养了魏生云、魏恒忍等第三代传人。

  魏老四当年教自己曲子的情景,魏恒忍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魏老四为了教他唱曲子,每天晚上把他叫到他家,在他家热炕上给他教。只要谁爱学曲子,他都喜欢。

  由于魏老四的努力,不仅使魏家河男女老幼都会唱曲子,壮大了魏家河曲子社队伍,而且使魏家河曲子社声名大噪。他们经常与活跃在长安的水水娃、瞎锁灯影社合作,四处演出,并经常应邀为周围寺庙庙会演出,甚至走出县境,十里八乡都知道魏家河人能唱曲子,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就请魏家河人前往弹唱。他们还经常和户县牛东曲子社对阵。魏老四先后将曲子传给黄良乡东古城村曲子社、泉指头曲子社、鸭池口曲子社等。可惜魏老四于1962年去世。

  复社后的师傅马世德

  在魏家河,痴迷曲子的不止魏老四。当地流传的马世德迷恋曲子的故事也很惊人。

  马世德到20多岁才开始学曲子。当时,魏老四把魏家河曲子社办得红红火火,悦耳动听的曲子,让马世德入了迷,决定学习。他将对门曲子社成员康柱请到家,上烟敬茶,说明心意,从此开始苦心学艺。他担心记不住,就让妻子一同学,第一天学了半天,才勉强学会一个调子。为了记牢,他晚上睡在炕上反复念,哼着哼着就睡着了,半夜醒来又忘了,急忙叫醒妻子帮他回忆。就这样,花了半月时间,学会了八九个曲调,从此他兴趣更高,整天和曲子社成员泡在一起,家不想回,饭顾不得吃,白天学,晚上练,数年后,他学会了六七十首曲子,成为曲子社骨干。有一年,刚生下四五天的孩子发烧昏迷,可当时农村缺医少药,贫困的农民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听天由命。就在这时,曲子社要到外乡演出,马世德无奈,在前院铺一块门板,把孩子放在上面,为了避免蚊虫叮咬,用筛子把婴儿扣起来,然后嘱咐隔壁的大娘,照顾好坐月子的妻子,如果婴儿死了,就埋到后院他已经挖好的一个小坑里。等他第二天晚上回来,揭开筛子一看,孩子不但没有死,而且像是清醒了,急忙抱给妻子喂奶,结果孩子正吃奶就突然不动了。

  “文革”期间,传统艺术被打为“四旧”,不能演出,曲子社被迫解散。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东古城村曲子社于1995年恢复,并到魏家河演出,这对魏家河人刺激很大,马世德和他的徒弟魏生云、梁万庆、魏恒忍以及村中其他十多名热爱曲子的村民,于 1997年初恢复了魏家河曲子社,已经90多岁高龄的马世德担任顾问。马世德于1998年去世,年长的村民至今还记着他那四页瓦空中翻花的精彩技艺。

  先当老师后当徒弟

  魏家河曲子社的恢复,离不开魏生云的功劳。魏生云学艺过程很有趣,他是先当老师,后为徒弟。

  魏生云告诉记者,魏老四是他的门中伯父。上世纪50年代,省戏曲剧院马健翎因曾到魏家河收集曲谱,和魏老四成了朋友,后来,马健翎将自己收集的上百首曲子简谱送给了魏老四一套,但魏老四不识简谱,就让正在东木头市上初中的魏生云每周周末回来给他念。就这样,魏生云上了3年初中,给魏老四念了3年谱。等3年过后,魏生云也爱上了曲子,从此成了魏老四的徒弟。后来魏生云结婚后,没有住处,魏老四给他腾出房子。

  虽然当时魏生云很穷,但他一直没有丢掉曲子,走在路上哼曲子,下地干活脑子里想曲子,中间休息请老艺人念曲子。“文革”时期,解放前的艺人只剩下马世德和魏生耀,魏生云仗着自己是队上的干部,利用晚上和雨天,记录老艺人掌握的曲子,就这样抢回了60多首老曲子,为后来恢复曲子社打下基础。其中《麻城》《金钱》《双娥套绣荷包》《一点油》《扬燕麦》等曲目,他目前还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特别是《双娥套绣荷包》为魏家河曲子社老艺人自创。在整理前人留下的曲子的同时,魏生云还创编了演唱材料30多篇。现在他在社里主要负责策划、编导、改编、作词。

  动听的魏家河曲子

  现任魏家河曲子社社长魏文奇告诉记者,目前除了三位老艺人外,其他新社员有12名,从今年年初开始,他们克服困难,每周一、三、五的晚上7点到9点坚持排练。       

  记者采访中,切身感受到他们对魏家河曲子的热爱。听说记者要采访魏家河曲子,行动不便、75岁的魏生余冒雨来到魏恒忍家,并通知现任社长魏文奇。魏文奇、前任社长魏根海、歌手王密侠闻讯也立即赶到。魏恒忍本来因椎间盘突出正躺在炕上养病,但为了让记者了解魏家河曲子,忍着疼痛,和几位社员演奏了一首又一首曲子。

  魏文奇虽然属于新人,但已经67岁,2003年爱上曲子,再没有丢掉。58岁的魏根海,在1997年复社时担任社长,后来因家事忙,放弃了社长一职,但社里只要排练,还在他家,他负责免费提供茶水,不厌其烦。其妻子是四川人,但受他影响,也爱上曲子。魏根海说,这都是因为魏家河曲子好听,以后自己闲下来,就全力搞魏家河曲子。

  吕小良说,目前,在长安,能成社演出陕西曲子的只有魏家河。

  魏生云说,去年冬里,因为迎奥运,市老年协会等单位组织“迎奥运大拜年”活动,让贾里村出节目,落实到魏家河曲子社,他们赶快组织人,编排节目,魏生云编写了《孝敬父母美名传》节目,在南门外松园演出后,受到好评,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露了脸。由于魏家河一代代艺人的辛勤努力,唱出了名,使周围的群众把他们弹唱的陕西曲子称为“魏家河曲子”,同时魏家河曲子和其他地方弹唱的陕西曲子有区别,积累了魏家河多代艺人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清曲窝子”今难觅

  采访过程中,魏生云一再表示自己对魏家河曲子传承的担忧。他说,过去有几样魏家河曲子社的老乐器已经消失。一个是用牛皮弦做的二胡,弦很粗,拉的时候要在指头上套铁皮套子,不然的话,会伤了手。它的声音很柔和,长短和声音像京胡。另一个是老式四页瓦,比现在的要宽一两厘米,长3厘米,厚一倍。它是用1厘米厚的好竹子做材料,裁好后,放在水锅里煮三五开,然后泡在清油里,待清油渗透方好。此四页瓦声量大音色绵。这两样乐器,过去都是魏家河艺人自己做,现在已失传。魏家河曲子本身也存在失传的危险,主要是古曲,它集中了历代老艺人的演唱经验,虽然可以用简谱记下来,但其中的情感和技巧,只能通过口传心记,但古曲长,难记。现在大家忙,顾不上学古曲。1997年复社时发展的新人,现在只留下2人,其他10人大都是去年新发展的,可见队伍不稳定。老艺人现在只剩下3人,他和弹三弦的魏恒忍都已经71岁,演唱的魏生余已经75岁。今年6月,户县“眉户曲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现在要将魏家河曲子申遗,希望以此推动魏家河曲子传承。

  记者采访了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原主席雷达。他说,陕西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陕西各地民间统称为曲子,在关中有人称“迷胡(眉户)曲子”。曲子源于唐,盛于明清。陕西曲子的曲调丰富多彩,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的“一百单八调”之说。曲子可单曲演唱,也可多曲串唱,最常见的是套曲联唱。七八个演唱、演奏者围桌而坐,各执三弦、琵琶、笛子、胡琴、梆子、碰铃、四页瓦等乐器,边奏边唱。陕西曲子内容有反映历史故事的,有叙说爱情故事的,但更多的是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其特点是运用方言口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为广大听众所青睐、习唱和流传。曲子过去流行陕西全境,关中是曲子最密集、最丰富、辐射面最广的盛行区:西部的凤翔、太白、眉县、武功,中部的周至、户县、长安、临潼,东部的华阴、渭南、澄城、韩城等地,都是著名的“清曲窝子”,但现在几乎找不到“清曲窝子”,过去农村的班子大都垮了,传承的越来越少,尤其是能唱大调的少,形势非常危急,继承、保护、发展的任务十分严峻。

  大图:虽然观众只有记者一人,但魏家河曲子社成员弹唱得十分认真。

  小图:每次唱起魏家河曲子,魏家河人都十分投入。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