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阶层”为何缺乏身份认同?

  

□石敬涛
  新社会阶层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社会蓝皮书》等有关方面统计,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人士总体规模约为7200万人,新社会阶层收入高、消费能力强、工作节奏快等特征明显。(1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看数据,这个“新社会阶层”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等各方面,均已达到了城市“中产阶级”的水准。从社会学意义上说,中间阶层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有助于舒缓贫富差距蕴蓄的对立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系列社会问题。7200万“新社会阶层”划入“中产阶级”,有助于形成“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学者所言的“橄榄型”理想社会阶层结构,这是好事。遗憾的是,这只是一厢情愿,报道中高达6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属于中产阶层。
  这些收入高、消费能量强的“新社会阶层”为何缺乏身份的自我认同?归根到底还是缺少一些从制度层面“兜底儿”的东西。除了报道中所说的房价高和工作压力大,上学、看病等这些生存和生活层面的“焦虑”,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保障不足等导致的“被剥夺感”,价值观念多元化让人们对未来产生的“不确定感”,其实都是“新社会阶层”缺乏自我身份认同的原因所在。
  反观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在医疗、上学和养老等方面压力较小,不会因为买一套房就沦为房奴、得一场病就全家遭殃。这样的中产,才是真正的中产、心里有底的中产、敢于自我身份认同的中产,而不是背着“房奴”、“车奴”等身份标签的伪中产。从一定程度上说,无论“新社会阶层”也好,还是“中产阶级”也罢,并不仅仅在于财富的多寡,更多是国民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方式。
  7200万“新社会阶层”不足以让我们沾沾自喜,我们更应关注如何通过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等制度安排,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包括“新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看得起自己”、认同自己的身份。

最近更新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